“养蜂人没有一条固定的转场路线,花期是唯一的指南针。”“70后”蜂农谭昆明一边采集蜂蜜,一边说,这段时间气候适宜,蜂蜜质量非常好,度数高、颜色好、味道纯。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谭昆明介绍,蜂蜜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古老的甜味食品之一,不仅香甜,还有消化、健胃、润肠等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
为何选择做一名蜂农呢?谭昆明的答案是:自由,他喜欢到处走。
一开始,由于对蜜蜂的习性不熟悉,谭昆明被蜇得满头包。“你想象下,几百只蜜蜂围着你头部飞的情景。”谭昆明笑着说,当时眼睛都肿得睁不开了,好几天才脸部消肿。
被蜇了几次后,谭昆明就不怕了,也慢慢摸透了蜜蜂的生活习性。他说,10多年前如果拥有50箱蜜蜂就是一个大蜂场的规模了。
“我们目前有3个蜂场,一个蜂场有100多箱,合计起来有400箱左右。”谭昆明头戴蜂帽,在飞舞的群蜂中打开一个蜂箱拿出蜂巢,里面满是蜜蜂,金黄色的蜂蜜在阳光下格外夺目。
谭昆明养蜂有20多年时间了,对于蜜蜂的习性,以及如何采集优质的蜂蜜等知识了然于心。因为养蜂的需要,谭昆明还对100多种植物的花期和分布熟稔于心。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生活写照。因此,蜂农还有一个诗意的称谓:追花的人。20多年来谭昆明像候鸟一般,在中国的地图上周而复始追寻花期。
“每个地方的花期都不一样,应季的蜂蜜也就不一样。”谭昆明说,每年他都在外面“追花”,一路上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有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如雪域高原的万亩梨花……
“油菜花、桃花、梨花都是蜜蜂喜欢的,产出来的花蜜味道也各有不同。”谭昆明介绍道,蜂农根据不同季节花开顺序,选择蜜源,能得到不同种蜜源的蜜。
“自己每年带着蜜蜂追赶‘春天’1万多公里,上半年从中国的南方向北方跑,下半年从北方向南方跑。去过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甘肃……”谭昆明说,养蜂20多年来,他大约跑了30万公里,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7圈。
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出去见识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感觉很不错,最远到过小兴安岭。”谭昆明说,一路追花,是最美好的回忆。
养蜂人追着各地的花期跑,叫转场。谭昆明每到一片蜜源,就扎起帐篷,蜜蜂们四散去采蜜,二十天后养蜂人将蜂巢中的蜜割下来装在蜜桶里,转到下一个地方。
谭昆明每年要在地图上绕完一个椭圆形再回到家乡,等到来年的5月再启程,像候鸟一样,哪儿有花儿,就向哪里迁徙。
养蜂虽然终年与花为伴,拉着蜜蜂采蜜,被很多人视为“甜蜜的事业”,却伴随着常人所不知的无奈和辛苦。
养蜂业内都知道,转场有“三苦”:装卸苦、运输苦、住宿苦。“一年12个月,一半以上时间在外面。每箱蜜蜂重40多斤,每次要装卸200多箱,常常两肩磨出水泡。”谭昆明说。
对于蜂农来说,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如果赶上连续阴雨天,蜜蜂无法外出采蜜,蜂箱里的蜜只够维持口粮。
最开始,由于谭昆明对于各地的气候不够了解,听说云南不错,冬天他跑到了云南,结果因为蜜蜂忙着采蜜没得休息,等到一月份繁殖时间到了,繁殖率特别低,不少蜜蜂被淘汰了。“亏了四五万元,当时可是一大笔钱,幸好后来赚回来了。”
四川到内蒙古那边采蜜,中途路也不太远,1000多公里,但是因为路不好走,时间耗得太长,等他们跑到目的地把蜂箱卸下来,很多蜜蜂都闷死了。
……
一路走来,谭昆明也看到过不同的风景:
小兴安岭,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植物种类丰富,繁花盛开,体格健壮的黑熊掏蜂蜜吃;
黑龙江,绵延不绝的花海让他震惊,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花蜜;
……
全媒体记者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