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逐花而居,游徙养蜂!
“一车两人,山上、湖边,走哪儿哪就是家,一年四季追着花走。我原本种地,娶个媳妇,岳父送窝蜜蜂,还教我酿蜜手艺。靠着养蜂,我盖了新房,也养大了3个孩子。虽说辛苦,但挺知足,我舍不得这些蜜蜂,也抛不下传统工艺,我想让更多人吃到好蜂蜜。”
说话的人,名叫袁江涛,55岁的他养蜂26年,每年夏天他和妻子都会带着几百万只蜜蜂来大庆“定居”。
乐:娶个媳妇送窝蜂
6月24日傍晚,记者来到位于安萨路净觉寺路口时,远远地就看到路旁摆放着的蜂箱,成群的蜜蜂交织飞舞,发出“嗡嗡”的声音。蜂箱旁停着一辆河南牌照的小货车,一名两鬓斑白的男子蹲坐在马扎上,手里托着一个饭碗正在吃饭。
此人就是袁江涛,谈起养蜂,他笑得合不拢嘴,端着碗、指着一旁的蜂箱说:“别看箱子小,一箱有10多万只蜜蜂,这是我的事业!”
袁江涛的老家在河南开封一个偏僻农村,家里兄妹多,条件不太好,二十多岁还没娶上媳妇。后来,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邻村的张彩婷,对方小他一岁,家境富裕,就相中了他的老实本分,25岁那年两人结了婚。
“孩子出生后,日子过得更紧巴,岳父心疼我们,就送来了一窝蜜蜂。我岳父,祖上就养蜂。5个孩子里我媳妇最小,岳父说我能吃苦,就把养蜂技术传给了我。”谈起往事,袁江涛很是感慨,岳父既是师傅也是家人,去年97岁的岳父病逝前,还特意叮嘱他,一定要养好蜂,酿好蜜。
忙:走南闯北追花走
袁江涛说:“别人都知道蜂蜜好吃,可很少有人知道养蜂人的辛苦。你瞧瞧,我们两口子,常年开着车走南闯北,一年能在家里待的时间特别少。凌晨3点,移床取浆,挨个蜂箱看;白天也不得闲,培育蜂王,照顾蜜蜂。这辆车就是我们的家,这七八十箱蜜蜂,就是我的家人……”
记者看到,货车旁有个帐篷,里面有张简易的木床,一旁的木板上摆放着厨房用具,菜板上有切好的葱花,锅里还有吃剩下的米饭。
“追花采蜜”,花是蜜源所在,养蜂必定要四处追花。每年春天开始,袁江涛夫妇俩都要带着一箱箱蜜蜂走过无数片美丽的花海,重庆黄庄的油菜花、合江的荔枝花、泸州的桂圆花、贵州的荆条花、大山里的野花、北方的洋槐花…….一趟下来,就是大半年。
袁江涛说:“夏天来北方,9月中旬回河南老家,10月茶树开花,就得出发。停留半个月左右,继续往南走,湖南、湖北、云南、广州……哪里有花就去哪儿。这些年我们基本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对各地花期、花品了如指掌。同时,我们也找到了一条最好的取蜜之路。”
美:花海大庆成故乡
袁江涛说,为了养蜂,几乎常年都在路上,老大在河南出生,老二在郑州出生,老三则在大庆出生。
2000年,袁江涛第一次来到大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遍地开满野花,他当即决定留在大庆。
那个夏天,袁江涛带着蜂群,先后来到了银浪牧场、杜尔伯特县、肇源县等处,大庆的花海让夫妇俩印象深刻。随后的几年,每次来北方时,夫妇俩都会来大庆,少则半月,多则一个夏季。
张彩婷说:“大庆环境好,野花的种类也多。经过考察,这些年,我们每次来大庆,都选择在安萨路附近,这里临近湿地,周围有花圃和草原,花蜜的质量特别好。每年7月,湿地跨线桥旁的荷花开花后,那半个月的荷花蜜最香了。”
蜜蜂能飞出五六公里远采蜜,每天蜜蜂采蜜回来,他要放置巢础、摇蜜、移虫、提取蜂王浆等。工作看似简单,却很耗费工夫,七八十箱蜜蜂,要一箱一箱地检查,看蜜脾的生成情况,还要检查是不是有小蜜蜂私自营造了“王台”。
袁江涛说,养蜜蜂就像养孩子一样,得用心!
甜:养蜂供出大学生
“会不会蜇人啊?”“只要你不碰它,它轻易不会蜇你!我们被蜜蜂蜇是常事,所以有时候还是得戴上防蜂帽工作。”
记者戴上防蜂帽,跟随袁江涛查看蜂箱情况。袁江涛掀开蜂箱的盖子,里面板状的铁纱上都是白色和黄色相间的蜂浆和蜂蜡。抽出一个木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全是蜜蜂。用力一晃,蜜蜂飞起,里面露出黏黏的蜂蜜,用手扣起尝一下,特别的香甜。”
袁江涛说:“蜂箱里面的蜂蜜,用专用工具一摇就摇出来了。这样摇出来的是原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证原汁原味,让你吃了还想吃。”
采访中,袁江涛掏出手机说,养蜂虽说辛苦,但3个孩子都有出息,这是他感到最开心的事儿。老大29岁,军校毕业后,留在了部队;老二大学在读,学的是建筑专业,明年就毕业了;老三,在河南老家读高中,明年该参加高考了。
记者离开时,袁江涛夫妇又开始了紧张的忙碌,一箱箱的蜜蜂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也让他们收获了甜美的生活。如果你也想看看如何养蜂、怎样酿蜜,可以来安萨路净觉寺路口,去体验一下养蜂人袁江涛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