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记者走进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黑蜂研究室,在研究室负责人古丽奴尔·吐拉西的介绍下,了解黑蜂研究团队近期正在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
古丽奴尔(左)带着团队整理标本。卡米拉 摄
“现在库里面有12000多份的蜜蜂标本,每一个标本都有自己的一个标本号,就像我们每个人有身份证号一样。”古丽奴尔说,这些标本采集用时3年多,每年5月至9月,研究团队以西天山野果林为核心,在周边县市山区和草原开展伊犁河谷野生蜜蜂资源采集工作。
团队正在研究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伊犁河谷传粉野生蜜蜂多样性研究,以及自治区自然科学项目——基于DNA非编码区伊犁黑蜂资源收集及评价项目。为确保课题研究能如期顺利完成,古丽奴尔带着团队人员,日复一日地开展调查、实验、鉴定工作。
“我们需要把每个采集的标本进行详细记录,任何一个信息缺失都可能对科研结果产生影响。”古丽奴尔的助手伊丽达娜·迪力夏提正仔细地整理着标本柜,码放的每一个标本背后,都是团队一一核对的地理标签、数据库标签及后期鉴定。
“我们的这些日常工作特别琐碎,不管是学生还是团队人员,都得能坐得住,要有耐心。但是通过这些科研项目,可以做科普性工作,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同时,也可为蜂农遇到的一些养殖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服务,引导他们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养殖,以便给社会带来健康绿色的蜂产品。”古丽奴尔说。
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黑蜂研究室自2017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伊犁河谷蜜蜂育种工作,每年持续在伊犁河谷收集黑蜂资源,目前已近1000份;完成了黑蜂遗传结构分析等工作,明确了新疆黑蜂的分类、地位,为保证抗寒的国内优质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持续推进野生蜜蜂资源多样性研究,截至去年年底,团队收集了伊犁河谷蜜蜂资源标本10023份,形态分类鉴定为6科23属123种,其中包括4个中国新记录种、5个新疆新记录种。除此之外,还建设了伊犁州农科所黑蜂育种实验平台1个。为加强中国—中亚蜂产业发展互进,2023、2024年伊犁州农科所成功承办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主办的“一带一路”蜜蜂种质资源与育种国际合作交流会,提高了伊犁州蜂产业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
作为引进人才,古丽奴尔的博士毕业论文也以伊犁河谷蜜蜂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为研究课题,她和黑蜂研究团队对进一步做好做实伊犁州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也有着翔实的计划。
“蜜蜂虽小,但蜂产业是大产业,因为最后它是要为大农业服务,蜂产业的产值,实际上统计的是它为林果业带来的授粉价值。所以我们也想围绕授粉服务这方面去做更多的技术研究,将联合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建立授粉系统,形成授粉体系,同时进一步做好伊犁州蜜蜂种质资源保护、蜂产品溯源及活性挖掘等工作,用科技力量为伊犁州蜂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古丽奴尔说。
(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 卡米拉 任家莉)